你知道佛像也有“身份证”吗?
受损的佛脸原先是什么模样?
热爱文物的程序员杨溯
试图用代码虚拟修复佛脸
近日,央视纪录片《码农的异想世界》
讲述了他的故事
从事虚拟修复11年
因千手观音像与文物保护结缘
1986年出生的杨溯
是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
利用专业所学的空间信息技术
虚拟修复文物已有11年
他与文物的结缘
始于十多年前的一次调研
2011年,研究生刚入学的杨溯
被派去位于重庆的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学习测绘
尽管久闻盛名
亲眼看到佛像的那一刻
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造像工艺让我很惊讶
崖壁上纵横交错着数百双手
很难想象是怎么雕凿出来的”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修复前影像
但走近了杨溯却发现
佛像尘土覆盖,金箔脱落
手指处也有断裂和残缺
这让他很惋惜
“如果不赶紧保护好它
很可能状况越来越差
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
就对文物保护感兴趣了”
经过测算
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有830只手
其中有200多只是破损的
从2011年到2014年
杨溯跟着团队一起
对这些破损的观音手进行虚拟修复
△2011年,杨溯对千手观音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
“当时我们把每一只手的姿态
都描述出来了
根据千手观音像左右手的空间对称关系
去判断缺失手指的几何形态”
经过三年时间
他们虚拟修复了几十只观音手
为千手观音像的实体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体修复后的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
发明佛脸识别技术
他制作数十张“佛脸身份证”
2021年
杨溯开始对安岳石刻进行虚拟修复
与大足石刻不同
始于南朝,兴盛于唐宋的安岳石刻
分散在四川安岳县城境内
加上交通闭塞
很多佛像在岁月侵蚀下损害严重
△安岳石刻茗山寺风蚀过的佛龛
要想还原佛脸的样貌
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空间信息为此,杨溯发明了一个新的工具
——佛脸识别技术
即用人工智能技术
自动化地提取佛像的面部特征
和人脸识别技术类似
杨溯的佛脸识别模型
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学习
为此,杨溯寻找了安岳石刻保存完好的佛头
为它们留下肖像照
每张都提取了68个标记点
用来描述佛像的所有面部特征
他把这些面部数据信息称为“佛脸身份证”
如今,杨溯已经制作了40多张“佛脸身份证”
这些面部特征信息
能够为虚拟修复提供参考
和佛像打交道久了
杨溯也对它们越来越熟悉
“比如唐代的造像可能‘桃心脸’居多
面部也更丰满一点
而近代修复过的佛脸
有的提取出来像‘猴子脸’,下巴比较尖
有的则像国字脸
其实佛像的时代特点还挺明显的”
△安岳石刻毗卢洞水月观音
卧佛院第3号涅槃变窟的卧佛
是安岳石刻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之一
看到卧佛的右脸出现石质残缺
杨溯决定对它进行虚拟修复
计算机基于数百个佛脸的采集数据
精准提取了卧佛
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
依据左侧完好的脸部
对右脸受损面部进行了虚拟修复
这个过程用了2个月的时间
看着卧佛原本受损的右脸
在屏幕上一点点变得清晰
杨溯觉得很奇妙
“用现代科技去解读古人的智慧
是最有意思的事
就像我教会了计算机去想象
佛像刚被匠人雕凿出来时的模样”
“如果能分析佛脸特征的规律
就能反向推演古人的智慧”
在杨溯看来
没有人能知道受损的佛脸
过去是什么样的
但是虚拟修复能给出一个
它最接近于历史原貌的样子
“古代工匠是基于当时对美的认知
来雕凿佛脸的
应该有一些规律
只不过我们现代人并不了解
如果能分析出佛脸特征点的规律
就能反向推演
展现古人的智慧”
目前,杨溯基本完成了
佛脸识别技术的算法
未来,他计划把安岳石刻的佛脸数据
采集下来后
建立“佛脸身份证”数据库
为更多受损佛像进行虚拟修复
“希望能为公众了解佛像提供一个角度
有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它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编辑:李岩】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