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抑郁状态下,目之所及皆是痛苦的感受,这种心理的痛苦感受同样催生躯体症状,整个身心的状态就像螺旋怪圈一样相互影响,相互消耗。所以头脑被痛苦全部占据,本能地向外寻找,有人借住酒精,有人借住色情,有人借住药物!但这些短暂的快乐转瞬即逝,头脑就会喋喋不休,就会寻找更大的刺激来取悦自己的头脑,由此可见取悦头脑无法找到恒久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则是消除内心的冲突。
冲突无处不在,障碍无处不在,痛苦无处不在!所以人们在面对冲突时无所适从,总是去压制冲突,逃避冲突。对那些蕴含着幸福的事情视而不见,对能够产生幸福的行为漠然置之,总是乐此不疲地追求头脑的喧嚣和思维的愉悦。
(资料图片)
那么就会不断消耗自己内在的能量,那些珍贵的意识就会被无情的浪费,并固执地认为这才是充实的人生。
受困于抑郁症,就会把所有的意识投射在自己的痛苦上,并固执地认为我只有解决了痛苦,才是生活的开始,但大多不过是头脑的念头在击鼓传花,用一个思维去解决另一个思维,用一个念头去压制另一个念头,却无法开展任何落地的行动,在时光蹉跎中,一直等不到自己的要的状态。
那么很多朋友就是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抑郁的状态下,我无法开展行动,这是对行动的误解,任何时候,我们都具备行动的能力,即使在最严重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身体活动起来。
如果我们任由头脑思维的泛滥,那么整个人就会更加失去价值感,那么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地自责,就会认为所有人都比自己幸福,自己就是那个最不幸的人。
如果把疗愈的目标是消除痛苦,那么我们就无法和痛苦相处,那么在头脑二元对立下,就会更加地抗拒痛苦,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修订自己的目标,我们不把消除痛苦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把感知幸福当目标,不把未来的期待当目标,而把当下需要完成的事当目标。
阳明先生说:事上磨练,才能致良知,只有事上磨,心上觉才能知行合一达到良知。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头脑的逻辑思维,那么永远无法找到那个良知,因为良知不是逻辑思维中,而在直觉思维中,良知是去除头脑分别后呈现的无善无恶的本体,老子称之为道,佛陀称之为心。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借助头脑的是非对错评判下,向外在投射出各种欲望和目标,从而污染遮蔽我们的心,所以让我们心性大乱,身心分裂,焦虑抑郁就会找到我们。
《道德经》第十二章里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佛法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涵盖人间一切现象,主张不被现象所迷惑而生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
佛陀在《楞严经》之指中,心是色落谢的影子,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唯有妙明真之心,是真实存在的,而形相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后产生的幻象,世人为其所迷惑。
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重新定义自己的幸福。
一,痛苦的反面不是幸福,而是不痛苦,不痛苦就是无所谓痛苦,无所谓幸福
如果我们试着放下我必须幸福这一疗愈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不会把宝贵地意识投射到如何解决痛苦上,而是把意识投射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上,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我都没解决痛苦,我就无法真正地生活,这是疗愈性方向错误。只有你勇敢生活了,才会解决痛苦。只有你真正生活了,痛不痛苦,就不再是关注的问题。
历史上丘吉尔,罗斯福等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们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从症状上打败抑郁症,但他们用人生的使命打败了抑郁症。
所以当你不把打败抑郁症作为疗愈的目标时,就是疗愈的开始。
二,幸福是主观感受
抑郁状态下,就会认为自己从此以后,不会再有幸福,就会把追求头脑的快乐作为疗愈的方向,所以在人生之外投射一个个目标,这本质上还是取悦头脑,取悦头脑就会让头脑上瘾,总是认为当我实现了某个目标我就会幸福,所以就会把别人的人生当做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而丢弃真正的自我,开始奔赴别人的生活。
当你无法从别人的生活撤离,回到真正的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那么你感受到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模仿别人留下的影子,转瞬即逝。
三,幸福是无的状态
幸福是无我,因为无我,我们才不会不断关注自己的幸福状态,只有从来不在乎自己过得幸福还是不幸福的人才是真的幸福,因为幸福从来不是逻辑的推理,也不是知识的变现,而是遵循反逻辑规律下的大道!
幸福不是取悦头脑,头脑产生的情绪总是二元对立,你追求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的悲伤,幸福是内在的回归,是意识的回归,归于内在的无,才不会挂碍外在的有,没有挂碍,才能度一切苦厄。幸福向内而不是向外。生命,向内而生。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